专访江苏智能交通及智能驾驶研究院任勇:以「新」之名,解锁智能交通建设新模式
交通,是每一座城市的命脉,贯穿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作为保障社会线下经济实体之间正常运转的“骨架”,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贸易流通和民众生活的纽带,更是作为经济运行效率的见证者和提升要素的重要抓手。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交通早已摆脱了“路面建设”的基准,尤其是随着5G、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落地,智能交通的到来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增长空间和释放地域经济新活力的主要动能点。
智能交通未来会描绘出怎样的画卷,又能解决哪些交通“疑难杂症”?或许能从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工程中找到答案。
近日,该工程通过全国验收,成为交通运输部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全国首个正式建成并通过验收的试点工程。智汇哥(ID:autozlink)独家连线项目建设运营方——江苏智能交通及智能驾驶研究院研发中心副主任任勇,围绕智能交通的发展与建设展开对话。
01
谋变,势在必行
当前,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应用使得道路交通运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交通领域,围绕互联网+的新服务和新业态也不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因交通运输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供需矛盾加剧所导致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任勇看来,数字化已经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以数据为链条来实现对于道路交通运输的优化与改进也是新一代交通体系建设的核心。如何增强交通运行状态的数字化感知,如何应用诸如自动驾驶、车路协同、5G等新技术服务提升交通安全性与效率,如何提升通过数字化降低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都对智能交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赋能交通运输及关联产业,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升出行和物流服务品质,让数字红利惠及人民,增强人民获得感。”在技术层面,伴随人工智能、视频图像分析等新技术革新,要推动智能交通系统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演进;在业务层面,交通运输管理业务呈现智慧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逐步从事后追责向事前事中预防,业务需求逐步从信息化向交通运输综合治理转变,业务数据从自有单一数据向多部门、多渠道、跨网络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未来的智能交通对运行环境的信息以及与交通相关信息的采集应该是完整的和实时的扁平化的、分级授权和安全的数据交互系统。”任勇告诉智汇哥(ID:autozlink),“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实现交通参与者、交通管理者、交通工具、道路管理设施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做到实时和高效;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使得交通管理中心、载运工具及用户终端能够实现在安全可信的数据支撑下的决策、控制、服务。”
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常州)试点工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02
新一代控制网“新“在哪?
2013年6月,十五位院士向李克强总理提交了报告《关于建设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的建议》,建议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建设天地一体,立体化智能化的国家天地控制网‘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利用天地网(北斗)、汽车控制网、巨系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交通安全、拥堵、污染(雾霾)、能耗、实行全面感知、全面控制(智能控制),破解交通安全、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重大交通民生难题和新型城镇化交通发展难题。2018年交通运输部正式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在全国9个省份启动试点,江苏(常州)试点工程作为其中之一,同时被列入交通强国江苏方案创新驱动发展样板亮点工程。
该工程建设了面向城市公共交通及复杂交通环境的安全辅助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应用的封闭测试区和开放测试区,形成了包含三网、两中心、两条测试线路在内的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实体原型系统应用示范基地。
三网即智能通信网、智能道路网、绿色能源网,两中心即大数据中心、指挥中心,两条测试线路即自动驾驶测试线路和安全辅助驾驶线路。“以安全辅助驾驶路线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城市复杂交通环境开放测试区,实现施工预警、路面积水预警、拥堵路况提示、电动车盲区预警、激光雷达点云地图现场视频、雷达视频融合地图现场视频、尾屏红绿灯共享、站台超视距感知、匝道超视距感知、特种车辆通行预警、可变车道等感知、协同、控制3大类共22个辅助驾驶场景功能,大幅提升车辆的行驶安全、通行效率与乘坐体验。”任勇介绍说。
新一代控制网“新“在哪里?任勇给出了答案:
-
理念“新”:通过交通数据的采集、汇聚、应用、分发、服务,通过数据驱动来支撑交通的管理与服务;
-
技术“新”,结合自动驾驶、车路协同、5G等新技术,以新技术结合交通运输场景来提升安全与效率;
-
模式“新”,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实现道路交通的智能化与载运工具的智能化形成有机协同,将交通运输管理从事后管理转变为在运输过程中的事中干预。
和工信部门更多关注技术原型验证以及产业化的引导,通过建设智能网联先导区来开展技术测试以及验证不同,交通部门作为业务部门,关注的是技术在交通业务场景的实际效能,比如提升交通通行效率或者提高交通安全,而不是技术细节本身,最终以解决交通的实际问题为最终目的。
不难看出,通过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和更完善的信息化设施,在道路设施的交通承载功能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对整体路网各层级交通流的智能化调度或控制,最大限度发挥路网使用功能和运输系统的服务功能,最终提升交通效率、提高安全系数,这才是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的目标所指。
03
打造“一底座、一平台、多应用”新模式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出行的基础性因素,同样也是智能交通布局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我们畅想的未来出行之所以便利,主要是依赖对城市交通工具的智能化调度从而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实现人、车、路的协同,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最优出行方案,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供需问题,更好地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如何实现,任勇给出了“一底座、一平台、多应用”的思路。
“一底座”由车载智能网关、边缘计算智能解决方案、安全密钥、大数据中心组成。其中车载智能网关作为具备和云侧以及路侧通信能力的车载终端模块,提供前向碰撞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盲区检测、车辆异常/失控告警、道路危险情况预警、信号灯预警、绿波车引导、拥堵路段提示、紧急车辆提醒等服务;边缘计算智能解决方案则通过内置软件实现对于感知设备(如雷达、摄像头、传感器)的数据融合,通过RSU发送到智能车辆以及云控平台,提供低延迟、高精度的路侧感知能力,提供基于路侧智能感知能力的辅助驾驶服务。
“一平台”指车路协同云控平台,云控平台以交通设施数字化为基础,是智能网联的“智慧大脑”,通过获取车辆、各类道路智能化设备的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感知算法,高效提炼关键信息和事件,实现交通全景感知能力,为智能交通以及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体系提供安全、可信、准确的平台级服务。
“多应用”则涵盖了城市公共道路、高速、园区、港口、安监场景等多种示范应用。基于城市公共道路复杂场景下的需求,集智能路侧设备、边缘计算设备、智能车载设备、动态高精度地图、云控平台为一体,构建“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道路全息感知体系,建立起全域的全息交通控制网;围绕高速干线物流运输场景,基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车辆编队等技术,打造满足L2-L4级别动驾驶和编队驾驶、隧道盲区预警、匝道汇入汇出预警、桥梁行驶提示及控制的智慧高速示范。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区域危险货物运输监管场景的示范应用落地。”任勇透露,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的管控是地方交通管理者工作的重要抓手。针对外籍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监管难的突出问题,依托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实现进出区域重点运营车辆的自动感知,资质、路线、区域的核验,提高区域内重点营运车辆的监测预警、精准执法、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能力,破解传统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行业难题,行成危险货物车辆运输安全监管示范区势在必行。
04
结语
智能交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车、路三方面的关系,如何在服务到位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实现车路协同,实现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深度融合,满足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工具、共享出行三个层面的需求,这期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作为核心技术,打造新一代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在城市场景开展高可靠性自动驾驶客运示范、高速场景开展高可靠性自动驾驶货运示范,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效率和效能,常州试点工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未来,伴随着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车路协同、北斗高精度定位综合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互联网+”路网综合服务等其他试点城市相关项目的落成,智能交通系统的整体统筹与应对能力将更加完备,加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交通领域,人享其行,物优其流,未来交通将会变成一种享受也未尝不可。
来源: 中关村智能网联研究汇